丹丹丹儿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要点摘编(九)《青海省现代设施农业建 ...


当前正值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关键时期,《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发布后,为加快促进设施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筑牢农业强国建设基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出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加强宣传,促进各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举措相互交流,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联盟对各省(区、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梳理。


第九期
《青海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4—2030年)》




近年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摆上突出位置、集聚资源要素。为更好地谋划和引领本省设施农业发展,2024年6月,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青海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4—2030年)》,旨在立足全省设施农业发展实际,以调优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能、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改造、产业联动、循环发展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改造提升和新建并举,推动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现状


1.设施规模逐步扩大
全省设施温棚4.21万栋(自然栋),其中日光节能温室2.95万栋、拱棚1.25万栋、智能温室72栋,建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99个,其中千亩以上基地14个,百亩以上基地131个,百亩以下基地154个。全省畜用暖棚近24万栋,面积2780万平方米;贮草棚8.4万栋,面积419万平方米。冷水鱼网箱养殖企业和合作社达到27家,网箱规模达到42.8万平方米;已建和在建的陆基养殖场达27家,养殖水体容量达到4.3万立方米以上。12个县(区)15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全部建设完成。
2.设施装备日益完善
设施种植温棚标准逐步提高,多种物联网技术得到较大规模应用。设施畜牧配套逐步完善,推进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设施渔业装备逐步提升,基本形成自龙羊峡至积石峡库区高原特色冷水养殖产业带。设施冷链逐步崛起,全省冷库总规模达到40万吨,冷库总容量约102万立方米。
3.设施效益显著提升
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1.75万亩,年产量32.05万吨,分别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17.67%和20.32%。牦牛藏羊繁殖成活率平均提高约10%;牦牛藏羊个体肉产量从78.13公斤、16.23公斤提升至101.6公斤、18.23公斤。牦牛冬季掉膘率由25%降低至15%。全省设施渔业产量达1.45万吨,产值5.8亿元,鲑鳟鱼年养殖产量达到近1.5万吨,接近全国总量的40%。
4.设施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
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壮大,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和农牧户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存在问题


1.设施装备标准不高
设施老旧温棚较多,普遍存在建设档次不高,温棚用材标准低,高标准温棚占比低等问题。设施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全省大部分农业装备没有自动调控环境的设施,生产管理不精细,缺少能接受高新技术的职业农民,导致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滞后于农业生产需求。设施总体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现有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不足、“宜机化”程度偏低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缓慢等。
2.产业化水平不高
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品质提升等方面尚未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形成齐头并进的协同发展态势。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1。品牌培养力度不强,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不足,缺乏极具行业影响力的“拳头”品牌。
3.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存在基础条件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现象,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能力较弱。技术推广途径单一,难以激发农牧户的学习兴趣,存在传播时效滞后于农业生产需求的现象。







面临机遇


1.政策支持更加明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各项政策支持不断向设施农业加快集聚。
2.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农作物耕种收宜机化水平,通过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多举措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市场需求更加强劲
随着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群众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4.资金保障更加多元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促使各类财政资金不断向设施农业领域集聚,撬动金融、信贷、保险等投资设施农业,积极引导更多社会灵活资本注入设施农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格局。







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技创新引领、生产绿色循环、产业融合发展、市场主体多元,以园区引领、基地带动为路径,以调优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能、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改造、产业联动、循环发展为重点,紧密衔接“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形成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建设原则
绿色发展,用地节约;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产业振兴,融合发展。
3.规划目标
现代设施种植业
到2030年,改造提升老旧设施温棚3.5万亩(全省旧棚全部完成改造),新建设施温棚5万亩(温室1万亩,拱棚4万亩,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园区达到5个),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5个,巩固提升3个现代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全省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7万亩以上,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到7000亩,年产量达到2万吨左右。设施蔬菜种植机械化率达到30%,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提高到26%和30%。
现代设施畜牧业
到2030年,建成出栏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个、家禽高效设施养殖场4个、牦牛(肉牛)高效集约养殖场107个、藏羊(肉羊)高效集约养殖场113个、存栏10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3个,改造提升牲畜棚圈840万平方米,新建装配式畜棚70万平方米。
现代设施渔业
到2030年,全省大水面网箱智能化渔业养殖场达到27家,大水面网箱养殖产量达到2万吨;全省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场达到40家以上(含“渔光互补”陆基设施渔业养殖场),有效养殖水体达到40万立方米;新建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中心1个,完成现有3家三倍体虹鳟苗种孵化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年加工能力2000吨水产品加工厂2座。
现代设施冷链物流和粮食产地烘干
到2030年,建成2个农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0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新增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库容15万吨。新建和改造一批粮食烘干中心(点),优化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布局,建成全省粮食烘干中心(点)60个以上,烘干机保有量达到200台以上,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省粮食产地烘干需求。







产业布局


1.现代设施种植业
以“优化设施农业布局、提升改造老旧设施,稳妥示范推广戈壁设施农业”为重点,形成以“海东—西宁—海西”三点一线为主线,并向黄河流域战略转移、向柴达木区域拓展的整体布局。
2.现代设施畜牧业
聚焦牦牛(肉牛)、藏羊(肉羊)、生猪、家禽、奶牛五大产业,形成以东部种养循环生产区、环湖优势草牧业发展区、青南绿色有机畜产品优势区和柴达木高质量畜牧业发展区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3.现代设施渔业
围绕青海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渔业相结合的全产业链分段接力养殖模式,按照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制种育种、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养殖、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形成沿黄流域、湟水流域和宜渔盐碱地等重点区域发展格局。
4.现代设施冷链物流和粮食产地烘干
构建以西宁为中心、区域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城乡分拨配送网络为基础的“一核两翼、多中心、数村镇”的现代设施冷链物流总体空间布局。
以县域为单位,根据不同粮食品种生产情况和补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需求,统筹已有烘干设施装备资源和新增烘干能力建设,构建以烘干中心为主、烘干点为辅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







重点任务


1.推动现代设施种植业提质增效
按照全省现代设施种植业生产实际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聚焦老旧设施温棚改造提升、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园区、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等,重点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生产方式转变、配套设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公用品牌宣传等方面引导扶持,新建一批设施种植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青藏高原冷凉气候优势,推进全省设施种植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2.促进现代设施畜牧业转型升级
按照做强牦牛藏羊产业,稳定生猪、发展家禽,兼顾奶业的发展思路,提升全省设施畜牧养殖能力,构建成本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循环的设施畜禽养殖体系,实现对全省畜禽生产全过程有效监控和管理,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3.加快现代设施渔业现代化发展
坚持产能与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原则,采用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渔业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全产业链分段接力养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实现设施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打造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绿色养殖基地。
4.实现现代设施冷链物流和粮食产地烘干补齐短板
强化设施农业产业链配套建设,完善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有效减少果蔬、牛羊肉、乳品、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损耗,显著增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服务保障水平。







重点工程


1.现代设施种植业建设工程
推动老旧设施温棚改造提升建设工程
每年改造提升5000亩,共完成设施温棚改造提升3.5万亩。全省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老旧设施温棚改造提升项目主要布局在湟水流域的大通县、湟中区、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民和县,沿黄河流域的贵德县、循化县、化隆县、尖扎县,兼顾高寒农牧交错区的门源县、都兰县、囊谦县等地。新建日光温室和温棚主要布局在蔬菜主产区的西宁和海东两市。
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创建工程
在抓好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柴达木农垦集团3个戈壁盐碱地设施蔬菜产业试点的基础上,建设5个300亩以上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带动全省利用戈壁盐碱地等非耕地发展现代设施种植。主要布局在海西州的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4个县(市)和海南州的共和县。
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
培育5个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布局在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的城市郊区及其周边。
提升现代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工程
在蔬菜主产区,巩固提升3个年育苗能力5000万株的现代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主要布局在西宁、海东两市以及戈壁盐碱地设施蔬菜发展重点区海西州。
2.现代设施畜牧建设工程
牦牛(肉牛)高效集约养殖场建设工程
在稳定和提升传统主产区产业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发展区,科学布局107个牦牛(肉牛)高效集约养殖场。以西宁市、海东市为主,兼顾牧区六州,新建或改造存栏3000头以上的肉牛高效集约养殖场3个,在牧区六州择优遴选养殖主体新建或改造存栏3000头以上的牦牛高效集约养殖场4个,在牧区六州择优遴选养殖主体新建或改造存栏1000头以上的牦牛规模养殖场100个。
藏羊(肉羊)高效集约养殖场建设工程
综合考虑全省藏羊(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在稳定和提升传统主产区产业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发展区,科学布局113个藏羊(肉羊)高效集约养殖场。以西宁市、海东市为主,兼顾牧区六州新建或改造存栏10000只以上的肉羊高效集约养殖场3个,在牧区六州择优遴选养殖主体新建或改造存栏10000只以上的藏羊高效集约养殖场10个,在牧区六州择优遴选养殖主体新建或改造存栏1000头以上的藏羊规模养殖场100个。
老旧设施畜棚改造提升和新建装配式畜棚建设工程

推动老旧设施改造提升牲畜棚圈840万平方米,布局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兼顾牧区六州。新建装配式畜棚70万平方米,布局以牧区六州为主。
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建设工程
在全省择优遴选新建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立体多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1个。
奶牛智慧牧场建设工程
以西宁市、海东市为主,兼顾牧区六州新建或改造存栏1000头以上的奶牛智慧牧场3个,在全省范围扶持奶牛存栏20头以上的奶农合作社和散户25个。
家禽高效设施养殖场建设工程
立足全省家禽养殖现状基础与拓展潜力,科学布局新建或改造4个家禽立体高效设施养殖场,其中新建或改造商品蛋鸡存栏20万羽以上或出栏100万羽以上的立体高效设施养殖场(蛋鸡)2个,新建或改造肉鸡存栏10万羽以上或出栏50万羽以上的立体高效设施养殖场(肉鸡)2个。
3.现代设施渔业建设工程
大水面智能化网箱养殖基地建设工程
推进黄河青海流域27家大水面网箱养殖场的升级改造,全省大水面网箱养殖产量达到2万吨;开展数字渔业体系建设,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等资源共享。重点布局在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黄南州尖扎县,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涉及2州1市6县。
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基地和苗种孵化基地建设工程

新建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中心1个,年产三倍体虹鳟发眼卵3000万粒;完成现有3座三倍体虹鳟苗种孵化场的升级改造,年产苗种达到2000万尾以上。重点布局在共和县、门源县等。
现代渔业陆基养殖基地建设工程
全省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场达到40家以上(含“渔光互补”陆基设施渔业养殖场),有效养殖水体达到40万立方米。开展养殖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成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起捕采收等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搭建物联网系统,推动陆基养殖智能化水平提升。重点布局在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黄南州尖扎县,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等,同时探索开发海西州等宜渔盐碱地发展“渔光互补”陆基设施渔业。
冷水鱼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
建成年加工能力2000吨的水产品加工厂2座。重点布局在海南、黄南等地的养殖聚集区。
4.现代设施冷链物流和粮食产地烘干建设工程
提升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
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主要布局在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畜产品主产区,全省44个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着重考虑土地和资金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工程
在县域重要流通节点,建设10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增强产地冷链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主要布局在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区、湟源县;海东市乐都区、民和县;海西州德令哈市;海南州共和县;海北州祁连县、门源县、海晏县。
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程
以2022年获批的西宁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带动以海东市、格尔木市农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两翼,建设2个农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粮食产地烘干建设工程
以小麦、青稞、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的县(市、区)为重点,全省范围内建成粮食烘干中心(点)60个以上,烘干机保有量达到200台以上。烘干中心按服务面积2000~3000亩和5000亩以上两种规模布局。







资金筹措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设施农业建设计划通过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和建设主体等多种渠道解决。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金融保险支持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撬动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
2.创新投融资模式
创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优投融资模式,建立统筹整合投入机制,形成资金投入合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发展省级统筹、市州负总责、县(市区)级抓落实,各方参与、共同建设的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与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各市(州)督导所属县(市区)要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切实担负责任,细化目标任务。
2.强化政策支持
强化用地保障,依法依规保障设施农业生产用地,不断完善设施农业农地保障机制。强化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强化法治保障,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优化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3.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人才支撑,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才技术优势,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农民技术骨干。推进技术支撑,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强化多学科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质量安全监测,督促生产主体建立健全农兽药使用等生产记录,全面推进食用农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4.强化产销衔接
完善市场体系,提高设施农业产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支持农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冷链储运、连锁经营、直采直供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
5.强化主体培育
做强农牧业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水平。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托养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产品代销等创新服务。
6.强化宣传推广
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融媒体加强相关内容宣贯力度。典型模式推广,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附件 :




《青海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4—2030年)》往期回顾

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要点摘编(六)《上海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要点摘编(七)《上海市现代设施农业专项规划(2024—2035年)》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要点摘编(八)《甘肃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







来源: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联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联盟
点击扫码 关注我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要点摘编(九)《青海省现代设施农业建 ...